第三方帐号登录

第三方帐号登录

使用邮箱登录

找回密码

全站搜索 传播新资讯,发掘源创意!

展会专题小格子带你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邂逅大师达芬奇、马克奎恩与布鲁诺瓦尔伯特!

2019-04-22  7048

达·芬奇是一名画家、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等同于天才的含义,他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在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中都有所作为。达·芬奇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油画作品,但“Opera Omnia”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广大公众集中观看达·芬奇17件分别收藏于卢浮宫、乌菲奇美术馆等世界级博物馆级的代表作品。

作为同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奎恩的作品不断反复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是艺术家首个在中国的美术馆级的展览,此次将带来奎恩跨越三十年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系列作品,研究他长期关注的身份认同的主题。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We Share Our Chemistry with the Stars)(2009)一系列的巨型作品将人眼的虹膜扩大到抽象的程度,虹膜的个体性和人眼的象征意义使每个作品成为个体身份的微观图。奎恩的《迷宫》(Labyrinth)系列(2011年至今)中放大的指纹同样模糊了抽象和比喻形式之间的界限,其中个体身份被简化为一种图案。这些作品反映了奎因对肖像创作的持续热情,这些肖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形象,也是他们身份的实际的视觉索引。 人们常说,我们的命运早就已经写在手上。艺术家贯彻这种思路于1991年创造了他首个《面包手》(Bread Hands)雕塑系列,他将自己的手放在面包上重复勾画手部的外型与掌纹,创造出一个能够表达他身体特征的图案。即使奎因根据同一只手制成所有这一系列作品,但每一件《面包手》都是独一无二的,呈现了我们命运的变幻莫测。在《皮相之下》的展览中,艺术家再次引用这个概念,将创造一个兼具协作性和参与性的艺术装置,邀请观者在美术馆的窑内制作自己的面包手,血肉之躯都一样殊途同归。 《皮相之下》展出的面包雕塑作品,借用面包作为血肉之躯的宗教象征,以柔软面团到最后成形的过程为主导的方式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雕塑。艺术家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包括《路易十六》(Louis XVI)(1989年)和《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1989年),他们的身份在制作的过程中被异化(面团受热膨胀升起再缩小至最后定型的有机状态),反映了生命的無常,同时展示了时间和外在力量如何扭曲我们的肉体和记忆。 马克・奎恩受到一些著名的古典雕塑的启发,这些雕塑的残肢断臂通常都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另一个吻》(Another Kiss)(2006年)正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系列作品《完整的大理石》(The Complete Marbles)。这些作品探讨了社会对美的观念,采用古希腊理想主义的语言来展现那些因意外或天生残疾而失去肢体的人身体的“不完整”。他们所强调的事实是,虽然身体的残缺的概念在艺术史语境中被接受和歌颂,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并非如此。 奎恩渴望在作品中表现古典艺术的语言,并展示出它是如何与当代文化息息相关的。他的系列作品《关于爱的一切》(All About Love)(2016-2017年)正源于此,再次以破碎的身体雕塑来追问由爱情滋生出的种种情感。每件作品都塑造了一对恋人相拥在一起的不同的姿势,他们没头没面分不清身份,但观者会被他们拥抱和凝固的姿态所传达的情感而深深吸引。 古典主义和美的概念也适用于奎恩的《身体异变》(Body Alteration)的系列作品,其中将在《皮相之下》展示的包括《切尔西・查姆斯》(Chelsea Charms)(2010年)、《僵尸男孩》(Zombie Boy)(2011)和《治愈之美》(The Beauty of Healing)(2014年)。这些雕塑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通过重大整形来改变他们的生物特性及身体形态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讨论了如何利用某人的身体作为一个艺术媒介,外貌的转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反之,皮相之下的存在也会被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

布鲁诺·瓦尔波特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木雕艺术家之一,是意大利国宝级的木雕大师,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格勒登(Gröden) ,14岁开始在当地的知名木雕工作坊做学徒,后考入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师从德国雕塑家汉斯·蓝德纳。在慕尼黑,作为一个学徒,瓦尔波特在三年时间里都刻意避开造型艺术,专门学习抽象艺术,没有接触木雕,直到有一天他决定去雕刻一根未经加工的树干,才不再拒绝接受自己的艺术根源。在为期两个月的假期里,在一位年轻男模的帮助下,他创作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真人大小的雕像。从艺术学院毕业之后,瓦尔波特就回到了南蒂罗尔。在这一阶段,他的自由创作数量减少了,接受委托创作 了许多宗教物品以及抽象作品,虽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仿真人物雕像。在 2000 年,他又首次重新回到了艺术学院时代,创作了另一件真人大小的裸体雕像。一位艺术家同事为他创作的呈蹲伏姿势的青年做了模特。 随着雕塑艺术如预言般复兴,瓦尔波特的艺术生涯发展到了令人兴奋的以实验和自我发现为主的阶段。从1982年起至今布鲁诺·瓦尔波特在世界各国展出作品60余次,受到艺术界广泛的关注。

诚邀设计同行分享干货、文章、报告等
投稿请发邮件 yaqi@gewuer.com
新闻报道及人物专访 804509071
0   5479

文章评论(0)

发 表